胶东在线9月30日讯(通讯员:高荣 王莉)为筑牢家校协同育人根基,9月27日,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初级中学开展了“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重要实践活动,精心组织初三、初四年级家庭教育专题讲座,近百名家长齐聚学校报告厅,共赴这场“育人共识之约”。活动特邀家庭教育专家郑喜峰院长主讲,为家长提供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性的教育指导,凝聚家校合力,为初三、初四年级学生的学业提升与心智成熟筑牢支撑。
郑喜峰院长深耕家庭教育与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多年,现任正面管教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长、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与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本次讲座提供权威指导。


在开篇分享中,郑院长以多年教育观察为基础,生动描绘了当前家庭教育的众生相:有的家庭早已建立清晰的升学规划,家长与孩子目标一致、步调协同;有的家庭反复试探,尝试过补课、陪读等多种方式却收效甚微;还有的家庭因工作忙碌或认知局限,陷入“给钱给资源却给不了陪伴”的困境。郑院长紧扣初三、初四年级学生“学业爬坡”与“心智成长”关键期特点,直指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认知偏差,强调家长教育认知对孩子成长的关键影响,并针对性给出建议:引导家长从“监督者”转向“思维教练”,搭建亲子信任桥梁,助力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能力。他特别强调,八、九年级作为“学业爬坡期”与“心智成熟期”的交汇点,家长的教育认知高度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轨迹,唯有打破认知盲区,才能精准把握教育方向。
针对家长普遍关注的教育难题,郑院长从心理学、脑科学角度抽丝剥茧:过度焦虑会通过家庭氛围传导给孩子,形成“压力闭环”;网瘾本质是现实社交需求未被满足的代偿行为;学习障碍往往源于早期专注力培养的缺失。他特别提醒家长,当前中高考命题已从“知识考查”转向“思维考查”,单纯依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将难以适应新时代要求,家长需从“监督者”转变为“思维教练”,帮助孩子建立自主学习体系。

在核心方法分享环节,郑院长结合多年实践经验,从家庭育人的关键维度给出系统建议。他提出要通过家庭会议、共同运动等方式建立深度信任,让孩子在安全的情感环境中成长;倡导运用正向语言、间歇性学习等脑科学原理,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思维定式;还聚焦自律、专注等核心素养,分享通过目标拆解、习惯养成提升学习效能的具体方法。他特别建议家长每周安排“无手机亲子时光”,在徒步、阅读等活动中观察孩子的兴趣点,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依据。

教育是一场学校与家庭同向而行的“接力赛”,本次讲座不仅是开发区二中践行“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办学理念的生动实践,更凝聚了家校共育的新共识。未来,开发区二中将持续深耕家校协同育人领域,通过常态化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搭建家校沟通便捷渠道、组织亲子共育活动等方式,不断完善家校共育体系,助力孩子们在人生关键阶段稳步前行,成长为有温度、有能力、能创造幸福的新时代青少年,共同书写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初级中学育人事业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