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家长学校 >> 亲子成长录

案例 | 怎样和孩子一起应对分离焦虑?

来源:耀华国际教育  作者:   2025-05-23 09:37:28
A+A- |举报纠错

  胶东在线9月24日讯 孩子不愿上学出现分离焦虑?别怕!那正是建立健康亲子关系的好机会。

  每逢开学季,总能在幼儿园和小学门口看到跟家长依依惜别甚至哭喊着不让妈妈走,不肯进学校的宝宝,宝宝们的这种表现,就是我们常说的“分离焦虑”。

  怎样和孩子一起应对分离焦虑?处理好分离焦虑,对孩子们的心理发展有多重要?

  让我们听听北京耀华婴幼儿教育中心的宝宝——阳阳的故事。

01
分离焦虑
 
02
有家长陪伴在园的孩子们
03
渡过分离焦虑期,跟老师和同学愉快在一起的孩子

  一起床,阳阳就烦躁不安,一会儿用脚踢打床沿,一会儿又仰面躺回床上,不肯穿衣服。他知道,收拾妥当后,他又要像前几天一样去上幼儿园。临到出门,阳阳大喊着“我不要上幼儿园”,迟迟不愿意进电梯。

  阳阳是北京耀华婴幼儿教育中心小托班的一名插班生,这是他开始幼儿园生活的第七天。

  “看着孩子撕心裂肺地哭,我心里也难受。”作为一名全职妈妈,在儿子上幼儿园之前,母子二人从来没有长时间的分开过。

  看到阳阳的状况,园方决定让阳阳妈妈留在幼儿园里多陪他些时日。区别于前几天形影不离,园方要求阳阳妈妈从这一天起适当淡出阳阳的视线,让他更多尝试与同学老师相处。

  允许家长在幼儿园陪孩子一起度过入园的最初一段时间,是《耀华幼儿园新生入园适应方案》中包含的内容,专门缓解分离焦虑。

  “孩子表现出分离焦虑是正常现象。我们应该想办法让他逐渐融入幼儿园生活,意识到幼儿园是一个安全的地方,而不是''硬扛'',认为哭一段时间就好了”,曾参与制订上述方案的楚珩教育研究所幼教课程主管、香港耀中幼教学院客座教授时萍说。

  新生入园适应方案

  早在2008年,经过系统调研后,耀华幼儿教育学术部就设计了一套完整的《耀华幼儿园新生入园适应方案》,开始在旗下幼儿园推行。

  针对的新生幼儿对象包括新开班级、中途入园插班和园内转班的孩子,目标是通过亲师面谈、工作坊、家长陪伴和适应日记等方式,实现孩子愉快入园,为孩子们健康心理打下基础。

  根据方案,家长可分三个阶段陪伴幼儿度过入园的最初时期——

  第一阶段,幼儿可在家长陪伴下度过上午半天,午餐前即可离园;

  第二阶段,上午幼儿自己在园,中午接回;

  第三阶段,幼儿自己在园,尝试午睡。

  对于适应较慢的孩子,家长可更多陪伴。每个阶段的时间长度取决于孩子在幼儿园的适应情况。方案实施后,无论是新生家长还是幼儿园老师,都觉得舒了口气。“以前每到新生入园时,园长都会提出''备战一个月''的口号,所有教职员工都要进班去哄孩子,哄到他们不哭为止。方案的推出,说明我们对分离焦虑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把入园的阶段当成一场仗,而是一个学习的机会,让孩子和家长建立安全型依恋关系的机会”,时萍教授说。

  有妈妈陪伴,阳阳的表现比早上刚起床时要平静得多。但在吃早餐环节,家长陪伴的缺点又骤然显现——相比于其他能独立进食的小朋友,阳阳仍然要靠妈妈喂。

  早餐后,阳阳妈在老师的建议下决定先“消失”一会儿。“妈妈有点事儿要出去一会儿,中午来接你。”阳阳妈蹲下身抱了抱阳阳。阳阳很不情愿,抱着妈妈不愿撒手。

  由于是插班生,阳阳是班里唯一一个尚需家长陪伴的孩子,跟其他的小朋友关系也只是初相识。生性腼腆的阳阳还不知道该如何跟其他小朋友打成一片。

  妈妈走时,教室里有包括阳阳在内的老师叫阳阳去和小朋友一起“穿小鱼”,将若干张鱼形纸片穿在绳子上。阳阳没有立即响应,只是一个人坐在桌子前,远远的看着其他小朋友玩耍。

  老师没有强迫阳阳加入进来,而是刻意表现出游戏的好玩之处,以此吸引阳阳的注意力。老师注意到阳阳的凳子在逐渐挪近,便问道“阳阳,你要来和我们一起玩吗?”阳阳点了点头,加入到“穿小鱼”的游戏中。很快,他和其他小朋友玩成了一片。

  园方表示,在帮助孩子度过分离焦虑期时,老师都会建议家长在分离时主动与之告别,向孩子明示自己会回来接他,而不是悄悄离开,或者什么也不说就直接从孩子眼前走开。相比之下,这种方式更能帮孩子建立安全感,让他相信分离是可接受的。

  “孩子一整天都因为分别而又哭又闹,甚至吃不下、睡不着,大都是因为缺乏安全的依恋关系,”时萍教授说。有安全依恋关系的孩子悲伤时能接受安慰,能在老师的支持、指导下平静下来,继而参与到各类活动中,变得心情愉快。悲伤时的不同表现,反映着孩子与照顾者之间不同的依恋关系。

  依恋关系有哪几种类型

  安全型依恋

  宝宝在陌生环境中能够安心探索环境,很快融入环境。和家长分离时很伤心,但当家长回来后,宝宝会非常高兴。

  回避型依恋

  宝宝在陌生环境中能够探索,能较快融入环境。和家长分离时,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并且当家长回来后,宝宝也没有表现出对家长的依恋行为。

  焦虑矛盾型依恋

  宝宝在陌生环境中很紧张,表现出黏人行为,黏在家长身边不肯探索。和家长分离时,极端抗拒,哭闹不止;家长回来时,宝宝情绪很难安抚,甚至有推开家长、说“我不要妈妈”等攻击性的矛盾行为。

  混乱型依恋

  混乱型依恋的宝宝在人群中比例较低,这类宝宝情绪和行为无序、无度,难以预料和管控。“其实一点都不哭的,好像一下子就过度了的孩子,我们会提醒老师要特别注意,这可能就是回避型依恋的孩子,他可能是把焦虑隐藏起来了。因为跟亲人告别的时候,伤心是正常的,没有任何情绪,反倒不是常态,”时萍教授说。

  晌午时分,阳阳妈如约回到了阳阳面前。看到妈妈出现的那一刻,阳阳立马跑上前将其抱住。由于尚处在适应期,阳阳不需要在幼儿园度过一整天,午饭后便可离园。

  “我们明天中午在幼儿园睡觉觉好不好?”阳阳妈抱起阳阳,对老师点头微笑。阳阳抿着嘴笑了笑,一头伏到妈妈肩膀上。

  “家长是幼儿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榜样。当家长与老师友好相处的时候,孩子的小眼睛望着这一切,他会觉得幼儿园是一个能带给他安全感的地方。同时,家长的行为处事,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方式也会成为孩子的示范,”时萍教授说,“我们希望家长和孩子把入园这个阶段当做学习建立安全型依恋关系的一个月,而不是为了入园而入园,为了学会不哭而不哭。”

  安全的依恋关系为何重要?

  依恋理论的提出者,精神分析学家鲍尔比说,早期亲子关系的经验形成了人的“内部工作模式”,这种模式是人的一种对他人的预期,决定了人的处世方式。

  当孩子感受到和父母有安全的依恋关系时,这种安全感能支持他饶有兴趣地探索自我及周围环境,对陌生人也能友好相处,表现出独立、自信及适应性强等积极的心理品质,他们会更耐挫能力更强,不惧挑战,敢于承担责任。

  因此,一个好的开端,就是在为孩子的童年乃至一生的情绪、性格奠定基础。

  快乐的童年有多重要呢?正如那句重新流行的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的名言所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初审:杨琳
复审:石一鸣
终审:孙玲姿
胶东在线版权所有

网站简介网站地址标识说明广告服务联系方式法律声明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