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家长学校 >> 对话教育

2025第三届“烟台劳动教育·典范人物”(校长系列)孔祥平

来源:  作者:   2025-05-23 09:37:37
A+A- |举报纠错

  布谷声催农事忙,槐香漫野绿荫长。在这春末夏初、万物繁茂的时节,经各区市推选与市级评选,我市涌现出又一批优秀的劳动教育典范校长。他们以校为田,深耕不辍,在劳动教育的园地里播撒希望;他们以生为苗,悉心培育,于育人沃土中辛勤耕耘。他们紧扣时代脉搏,围绕劳动课程优化、师资团队建设、实践基地拓展等方向,为烟台劳动教育的创新发展书写了一篇篇绚丽的华章。让我们一同走近这些劳动教育典范校长,感受他们的育人风采!

  她深耕劳动实践沃土十七载,以“三园一体”铸就育人诗篇。

  她开拓“怡耕园”为耕读课堂,春耘夏耨、饲兔琢木、石磨碾香皆化入课程。

  她廿度寒暑以犁为笔,汗润青畦,获山东省特级教师、烟台名校长荣誉,在新时代田垄间写就一阕润物无声的稼穑长诗。

  孔祥平校长扎根农村教育廿八载,深耕劳动教育十七年,以乡土为根、实践为径,探索出独具特色的劳动育人体系。作为山东省特级教师、烟台名校长,她始终践行“劳动赋能成长”理念,为乡村教育注入蓬勃生机,成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领航者。  

  一、深耕校内基地,打造“三园一体”育人模式

  她带领团队因地制宜规划800平方米校内劳动基地“怡耕园”,分设种植园、养殖园、科技园,构建“链式共生”劳动课程。普通种植园种植蔬菜瓜果,养殖园饲养家兔、家禽与鱼类,科技园探索无土栽培等现代农业技术。通过“三园一体”闭环模式,学生体验作物种植、动物喂养、肥料循环的全过程,感悟生态共生智慧。  

  她引领教师精心设计劳动教育课程,注重传统与现代融合,开发“3+X+N”链式劳动项目。以小麦种植为例,学生从播种、收割到麦穗脱粒、石磨加工,再到面塑创作,全流程体验农耕文化。同时推行“分田到班”“岗位竞聘”责任制,学生自主管理农田与动物,培养责任意识。针对不同年级设置梯次课程:低年级种植绿叶蔬菜、喂养动物,中高年级学习育苗移栽、暖棚种植与动物繁育,实现劳动技能螺旋式提升。  

  二、拓展校外基地,构建多元实践平台

  为延伸劳动教育广度,她统筹建设校外基地“清谷田园”,开设农耕文化、民艺传承、土木工程等特色课程。开设的手工类课程有:磨豆子做豆浆、木工小板凳、手工木箭等;收获类课程有:采摘葡萄、花生、地瓜、芋头等应季农作物。学生参与樱桃采摘、木工制作、磨豆成浆等实践,在田间地头感悟劳动价值。结合节气设计分层活动:低年级挖野菜、做木偶,中高年级锯木凳、制精油皂,五年级学生尝试西红柿震动授粉等现代农业技术。午餐环节由学生分组生火做饭,从备菜到烹饪全程协作,锤炼生活技能。 

  三、创新成果丰硕,辐射乡土教育

  她带领教师团队开发“劳动+学科”融合课程,如数学课测量种植面积、语文课书写劳动日记、美术课用麦秆创作工艺品,让劳动教育渗透学科教学。此外,她发起“家校共育劳动计划”,鼓励家长参与基地管理,形成教育合力。 

  她主持编写劳动教育校本教材,开展省级课题研究,形成“三园共生”“梯次育人”等理论成果。学校劳动教育氛围浓厚,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显著提升,劳动案例多次获市区表彰。其事迹被福山新闻、烟台日报等媒体报道,成为乡村劳动教育的典范。 

  孔校长以匠心守望乡土,用劳动点亮童心,让教育在阡陌间生根,为乡村孩子铺就了一条充满泥土芬芳的成长之路。

初审:杨琳
复审:石一鸣
终审:孙玲姿
胶东在线版权所有

网站简介网站地址标识说明广告服务联系方式法律声明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