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在线新闻频道教育频道

主办单位:烟台教育局 烟台广播电视台
承办单位:胶东在线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 胶东在线  >  家长学校  >  教育之道

教育部门为减负下的猛药能药到病除吗?

2017-02-27 08:22:40

  又到开学季!近期,多地教育部门为迎来新学期的中小学生送上“减负大礼包”。

  各地“减负礼包”大放送

  上海

  杜绝考试题目中的“超纲”现象;

  开学两周内,中小学不得组织任何形式带有学科测试性质的练习、测验和考试;

  探索建立校长、教师信誉档案,对督导检查、信访等渠道发现的“阴阳课表”、违规进行考试和测试,组织跨校联考、教师有偿补课、与校外培训机构存在利益输送等违规的相关责任人记入其信誉档案。

  湖南长沙

  小学上午上课时间不得早于8点30分

  每天在校学习时间(含自习)不超过6小时;

  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阳光体育锻炼时间不少于1小时等;

  部分学校还将每周一为“无书面作业日”,每周五下午为“无书包日”等。

  对于推迟小学生上午上课时间,江西南昌也有类似做法。推迟上课,能让小学生得到更充足的睡眠,家长送孩子与上班时间衔接更紧密。专家表示,小学生一般是6岁到12岁之间,在这个时间要保证足够的睡眠,才能让身体和大脑有足够的发育。

  辽宁沈阳

  2016年底,沈阳出台了被称为“最严减负令”的20条减负规定,措施细致到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中高年级作业总量不超过1小时,初中学生每天书面家庭作业总量控制在1.5小时之内等。

  此外,还规定教师不得用考试分数对学生进行排名和编排座位,严禁将全班学科成绩及名次发至家长微信群、QQ群等公共平台等等。

  “减负”,这已是中国各级教育部门三令五申的老话题。近年来,几乎每逢开学季,中小学生减负都会成为舆论热话题。从中央到地方,在众多被舆论称为“最严”、“狠招”、“猛药”的减负政策之后,孩子们的课业压力真的降了吗?

  央视评论

  教育减负,孩子缘何缺乏获得感?

  经过多年的教育减负,现如今学校的作业已经越来越少。然而,“校内减负,校外加压”却成了中小学生面临的普遍问题。孩子一放学,刚刚走出校门就进入了培训机构的大门,课后的玩耍时间成了课外补习的主战场。这样的尴尬,究竟该怎么破?

  校内减压奈何校外压力倍增

  在教育减负的进程中,学校常常扮演着主体作用。瑕不掩瑜,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在这个领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一方面,许多学校对于作业多少、写作业的时长做了硬性的规定。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也采取了严格的检查措施,对于“假减负”等行为严肃查处。这样的工作方向和力度,值得鼓励。但与此同时,孩子们从校园外获取的压力倍增,对此,学校和老师常常表示无奈。

  ?中国教育学会发布的《中国辅导教育行业及辅导机构教师现状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校外培训行业的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元,参加学生规模超过1.37亿人次,辅导机构教师规模在700万至850万人之间。足见,这不是某一所学校、某几个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而是是带有普遍性质的严重问题。

  给孩子“加餐”促使补习机构火爆

  各种补习机构的日益火爆,背后是中国家长的集体焦虑。首先,虽然作业减负了,但对学生的考核方式没变,依然要通过考试来决定名次甚至升学。家长都有共同的心理:人家的孩子没学,我的孩子“加餐”,我的孩子就先行一步。归根结底,这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心态的变种。其次,既然是考试,就有应试技巧,而应试技巧是校外培训机构主打的“硬牌”。为了赢得家长的青睐,校外培训机构不惜出重金邀请重要考试的出题老师、校内的优秀教师来担纲授课。家长要想让孩子在重要的升学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获得升学最重的一块儿砝码,就会被校外培训机构的招牌所吸引。

  ?与此同时,校外培训的火热也在某种程度上凸显了校内教育的不足。例如,许多的家长都希望孩子学学音乐、学学美术,在艺术方面有所培养。然而,在学校的教育体系中,音乐和美术等课程都被边缘化,有的学校课表中一周只有一堂音乐或美术课。在此情况下,家长只能让校外培训机构弥补校内教育的不足,给孩子报乐器班、画画班,心甘情愿地让校外培训机构“大把赚钱”。更让人担心的是,为了强力推进“就近入学”的政策,一些地方取消了小升初的“推优”机制,让“特长”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许多家长认为,在此情况下要想让孩子顺利择校,就只有“突出特长”这华山一条路,不知不觉间把孩子推向了校外的培训机构。

  教育减负需要“各就各位”取得共识

  要想让教育减负取得成功,学校、家长、社会取得共识是关键。靠学校“单兵突进”,永远无法到达减负的彼岸。继续推进教育减负要从给家长“减压”做起,让中国家长放下集体焦虑的心态。要做到这一点,究其根本还是要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放下单一的评价体系,让孩子纵情发展,按照自己的兴趣学习。

  减负成功不成功,归根结底要看孩子们有没有获得感。若有一天,孩子们“八仙过海”,各种成长方式或路径都能成才,家长就不会再焦虑,减负也就到达了成功的彼岸!

责任编辑:张明超

相关新闻
烟台家长学校更多
走进烟台名校更多
2002-2016胶东在线版权所有

网站简介网站地址标识说明广告服务联系方式法律声明不良信息举报